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越低谷、越迷茫、越该了解历史这门「未来学」

你是否好奇过,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家中有个正上学的孩子,你会让他学历史吗?

又或者,你会不会主动打开历史相关的书籍,打算补一补课?

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疑问,说明对于要不要学历史这件事,你多少有些怀疑,或者至少不确定它能带来什么功用。

但在另一群人眼中,历史之重要,是完全不需要去怀疑的。

这群人往往处于社会的精英地位,因为历史与现代世界形成的巨大相关性,往往会不自觉地鞭策自己去进行学习。

举个例子来说,比尔·盖茨就是这样的人。

◎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

图片来源:Gates Notes

如今我们都知道,1975年,他从哈佛退学,与好朋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从此颠覆了计算机世界。

我们常常把比尔·盖茨当作成一个辍学生,而他的人生,似乎也成了一个「不读书也能变首富」的励志故事。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近两年的采访中,盖茨亲自「辟谣」,称自己当时只是暂时休学,哈佛对他继续学业也持着欢迎和开放的态度。

盖茨开玩笑说,被贴上「辍学生」的标签实在冤枉——自己明明很喜欢上学,连教科书都读得津津有味。

◎ 比尔·盖茨会定期进行书目推荐。

图片来源:Gates Notes

比尔·盖茨的这番话,确实不是在自我吹嘘:

他称自己年均阅读50本书,推荐起来也都言之有物;在各种访谈中,他对阅读和学习的热情也溢于言表。

而在这些学习之中,比尔·盖茨就曾迷恋过一段历史的学习之旅,简直无法自拔:

2008年,进入退休生活的比尔·盖茨开始每天观看美国TTC(The Teaching Company)出版的录制课程。

他很快发现了一门让他相见恨晚的课——由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讲授的「大历史」

◎ 比尔·盖茨与大卫·克里斯蒂安合影。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据比尔·盖茨自己的形容,这是他「平生最欣赏的」的一门课。

他希望自己在青年时代,就能接触到大历史的相关知识,借以重新思考在学校学习和阅读的所有知识。

他得到了一种颠覆性的思维体验,为此甚至买了很多份课程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他们也能够分享自己的喜悦。

「大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门课程?

它凭什么让比尔·盖茨如此惊艳、沉迷?


01.

什么是大历史

比尔·盖茨总结说,大历史试图回答的问题是:

「世界为什么以当前的方式运转,我们又是如何身处其间的?」

正式开创这一研究框架的,就是大卫·克里斯蒂安

◎ 大卫·克里斯蒂安。
图片来源:NPR

那么,大历史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魅力?

我们知道,在史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乏提倡全面视野者。

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二代学者代表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就在前人基础上提出「长时段」理论。

他认为,社会历史上循环出现的危机,掩盖了表象之下更深层次的规律性和延续性

受到年鉴学派的影响,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研究不仅采用了长时段的视野,还将人类出现前的宇宙历史也纳入其中。

在大历史的时间标尺下,我们可以这样来认知世界的起源故事:

「把事件的年代除以十亿年,宇宙大爆炸于十三年零九个月前,太阳与太阳系形成在四年零六个月之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才出现了三年零九个月,而人类文明形成和最早的辉煌时代,不过几分钟之前刚刚发生。

从本质上来说,大历史是一个跨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新兴学术领域,意在检视和探索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世界历史。

而这种新颖的研究范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认知和学科界限。

◎ 从大爆炸至今的世界演化。

图片来源:Wikipedia

通过将非人类的世界纳入到历史研究中,大历史试图克服我们习惯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更透彻地理解宇宙运行、气候变化、万物生长对于地球和我们自己的意义。

面对生命的无常变化,大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角度。


02.

井底困境

大历史所呈现的,是一种理解和预测无常世界的全新视角。

亘古以来,人类一直为宇宙怎样运行、未来可能如何变化而苦恼。

为此,古代人一度发展出了各种占卜术。

◎ 古代世界中曾经通过鸡来进行占卜。

图片来源:Wikipedia

当然,如何理解过去、把握未来,这一问题同样困扰着现代人。

而随着科学对整个现代世界的洗礼,我们已经明白占卜等实践的不可取。

那么,我们该怎么从更科学、更准确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预知风险?

由于专业化的教育和忙碌的生活,我们今天在认知上的一大误区就在于:

总是基于自己专长的知识领域,来思考一切问题。

然而,真实的宇宙和世界,比我们熟知的部分要宽广太多。

如果缺乏宏观的视野,只将目光投向局限、狭窄的特定方向,难免受困于井底,只看到眼前一方天地。

这将对人对生活带来损害,尤其在这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

根据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现代化进程不断发生从表面现象到深层次结构的变迁,因而充斥着一种不可计算的不确定性。

从日常生活到国际局势,从生态环境到信息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不可预知、但必然来临的世界。

瘟疫爆发气候极端化经济下行的年代,我们对这种无可躲避的、压倒性的风险,或许已经有了亲身的体会。

◎ 巴基斯坦洪灾
图片来源:路透社


这些未知而随时可能袭来的灾难和危机,就像一场不知何时发作的洪水。

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偏安的一隅不会被洪流波及。

如果我们的思维和眼界,仅仅局限于自己周围的空间,那我们将毫无预见困难、抵抗危机的能力。

我们将无力跳出自己的井底,只能任由时代的洪水淹没。

贝克指出,面对风险,人们只可能做出三种反应:否认漠视转型

把头埋进沙子里当鸵鸟,诚然是一种应对危机的方式。

不幸的是,这种自我欺骗只能持续一时。

只有改变,才是对抗风险唯一可能有效的方案。


03.

接触「一门好课」

那么,如何才能脱离困住我们的思维之井,以面对世界的风险?

比尔·盖茨在推荐大历史时,这样说道:

「更多的教育、更多听到一门好课的机会、坚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尝试思考世界、未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我认为,这些可以充分开发我们的天赋。」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