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道德经》:遇见什么人,都是你的磁场决定的!

《易经》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互相融合。

人也是一样,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吸引,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

所有的遇见,都是内心的感念。

内心想什么,会形成一个磁场,吸引同质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身边总围绕着善良的人;用心险恶的人身边总是围绕着小人。

你是什么样的气质,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心存善念,就会遇见贵人

《道德经》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生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与他。

诸葛亮有济世之才,隐居在南阳做一布衣。

刘备心怀天下,三顾茅庐,留下千古佳话。

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门童说他出门了;

第二次拜访,又说他被人请走了;

第三次去,虽然没走,却躺在床上睡午觉。

刘备在门前站着,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

打动诸葛亮的并不是刘备皇室宗亲的身份,而是他生性善良、爱民如子的胸怀。

从此,他追随刘备,戎马一生,殚精竭虑,分析天下大势,刘备才有了三分天下的豪气。

正是心有善念,刘备才吸引同样心怀大志的人,开创了千秋大业。

而另一位三国名将董卓,虽然饶勇善战,凭借心机,进位相国。

但他性格暴戾,满怀私欲和野心,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最终,被身边的近亲杀死。

董卓不是死在别人的刀下,而是死于自己贪婪的内心。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个人不自傲,不居功,以天下为己任,功成名就后却抽身而退,就具备了最高深的德。

德行深厚的人,出口有善言,出门行善事,心中有善念。

因为他心里装着别人,别人心里也会有他;他总是给别人带来利益,别人才会把利益带给他。

善念就像一个源源不断向外发散的磁波,在给他人输送能量的时候,也会接收到别人传递过来的善念。

因而,心里想着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心里想着谁,就会遇见谁。

内心阴暗,只会遇见小人

《道德经》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凡是心中存有道义的人,道也会乐意得到他;若失德失道,就会得到反噬的后果。

汉废帝刘贺生性放荡,喜欢吃喝玩乐。

原本无缘帝位的他,因为汉昭帝驾崩时,膝下无子,被迎立为皇帝。

当他还是昌邑王的时候,行为就很怪诞。

喜欢美食,喜欢华丽的车马,派人搜罗美女,供他靡乐。

他对忠臣的劝诫充耳不闻,却亲近善于谄媚的小人。

渐渐,身边喜欢逢迎的人越来越多。

当刘贺被召进京,他身边的小人兴高采烈,几百人簇拥着刘贺离开封国。

路上,一群人大肆扰民,毁坏农田,强抢民女。

刘贺不仅不加以制止,还和他们一样肆无忌惮。

即位后,他继续骄奢淫欲,身边的近臣也鸡犬升天,几天之内刘贺连续给他们升职。

这些人忘乎所以,将长安城搞得乌烟瘴气,引起朝廷旧臣的不满。

最终,他们发动政变,将刘贺废除。

刘贺还在昌邑的时候,身边就有忠贞的大臣劝其收敛,要好好治理国家。

怎奈他生性荒唐,觉得忠言逆耳,却沉沦在小人的献媚里。

而这些人,也没得到好下场,不但没过上想要的生活,还把自己推向了断头台。

刘贺,在做了仅仅27天的皇帝后,就被赶回了封国,成了西汉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

听过一句话:“你越是负能量,越容易吸引垃圾人。”

人若失去善念,远离善行,身边的负能量磁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情绪垃圾,最终形成一个黑洞,吸引同样带着负能量的人。

当你哀叹命运不公的时候,你要明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来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有的遇见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签。

遇见什么人,都是你的磁场决定的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相同频率的东西彼此吸引。

你对外界的情绪和态度,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就像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在做规律性的运转一样,吸引力最终使得具有同质的两个人相遇。

心存善念的人,散发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身上有同样能量的人,同样的善会回报到自己身上;

内心阴暗的人,总是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时时提防,刻刻算计,别人同样算计他,结果身边围绕的都是小人。

这个世界上,你所有的遭遇,都是自己吸引来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与其再去怨天尤人,不如修炼内心,打磨自己。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人,命中注定,绝非偶然。

善念就像一粒种子。

人活一世,要心存善念,心中有善,就会活得阳光、高尚、纯粹;行一件善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点转机,一个机遇。

多种善念的种子,就会遇见更多的善人,会有更多的善事不请自来。

善念,是内心的修行,是见微知著。是一花一世界,是一念一菩提。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今生所有的遇见,都不是偶然,它是念头的力量,是同质的吸引。

本文作者:京博国学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