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天道,凭什么能规定人的兴衰存亡?


《太平经》中的真人与天师的对话,表现了经文的天人观,天师代天发言,以启示、教诫来指导真人。

《太平经》认为,在人们生活的这个大自然里,有着无数的神灵,其中有不少直接监视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祸福,神灵中之最高为“天君”,或称“天公”,其下有众多的官吏、使者,各司其职,统治着人、神世界。“天者,为神主神灵之长也。”

《太平经》同时认为,天地有喜怒哀乐,有感情,有道德,是真善美的化身,自然界的灾变怪异是天地发怒的结果,而大善瑞应则是天地喜悦的象征,人不能违背其意志,只能按照其意愿行事,因为这对人来说也是很好的。

“天以安平为欢,无疾病,以上平为喜,故使人民皆静而无恶声,不战斗也。各居其所,则无病而说喜,则天言而不妄语也。若今使隂阳逆斗,错乱相干,更相贼伤,万物不得处其所,日月无善明,列星乱行,则天有疾病,悒悒不解,不传其言,则病不愈。故乱则谈,小乱小谈,大乱大谈。”

“夫大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大谈也,中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中谈也,小灾异变怪者,是天地之小谈也……天地不妄欺人也。”

违背天的意愿情感,惹得天不悦喜,便有错乱不安宁的发生,天像人一样喜欢安平无疾病。

《太平经认为天同人体一样,也是由元气所构成,天的元气是人存在的依据。

“元气与天持其命纲。”“人皆得饮食,仰天元气,使得喘息。”

既然天之元气既是人存在的依据,那么天也就可为人立法了。

“夫天但可顺不可逆也,因其可利而利之,令人兴矣;逆之者令人衰,失天心意亡矣。”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为人垂象立法,人应当法天而行,人的生命要想长寿,也得遵循天所立的法则。

“今学道为长生,纯当象天也。天者好生,故学长生者,纯守天第一生之气,其为行当随天道意也。”

从人的疾病与防病治病到人的寿命延长乃至人的生命问题的最终解决——长生不老,都应当法天而行。

《太平经》还继承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观念,又有所发扬,提出承负说,与道教追求生命的永恒这一主题接合起来。

“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即作善为恶,最终的报应是生命的长与短。“其付有道,使善人行之,其寿命与天地为期。”《太平经》认为天使为善积功者增寿,其寿可与天地齐,为恶之人则被减年折算以致短命早夭。

既然天是保佑善人的,但为什么实际生活中又不尽然如此,为善者不得善终,为恶者反能善始又善终呢?《太平经》认为这是承负的原因。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滴,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承负的种类有:后人为前人承负、人为天地承负、自然界事物的承负、后人为前人邪说承负、后主为先主承负等。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便出现了善恶与福祸不相一致的现象。

“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畜大功,来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

这就是说,善恶报应,不仅应在自身,而且要流及后世,自身也要承负先人善恶的报应。其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但是,自己能行大功,就可避免先人的余殃。

《太平经》认为,为善最终还是能得长生之结果的,“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太平经》提出承负说,是为了劝人为善,达到自己及子孙后代的长生成仙之关怀。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