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给孩子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家长要做好这4点

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独立人格。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心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
研究表明,3-7岁是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重要阶段。人成年后的行为,基本都是童年经历的重复,每个人的性格品质、处事方式大都可以从童年时代找到原因。
童年幸福的人,通常性格积极乐观、人格健全独立,每一次回望童年,都能感受到爱和希望,获得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力量。
而童年遭遇创伤的人,往往伴随着性格缺陷、思维方式消极等特点,经常需要回顾童年经历、疗愈创伤,才能克服自身的问题,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生。
父母养育孩子,童年时期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想要给孩子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家长一定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
01
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最基础的需求是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他们可以内心安定,轻松而勇敢地对外探索。
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心灵找不到栖息之地,变得敏感、自卑。
因此,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长的首要任务。
它包括:
(1)稳定的养育者。
尽量由固定的抚养人带孩子,尤其是0-3岁,最好是父母亲自带,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
成长环境也是如此,不要一会儿送到奶奶外婆家带两年,一会送到亲戚家带两年。
(2)父母之间关系和谐。
在一个家庭中,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基础。父母恩爱、关系和谐,家对于孩子来说,归属感更强,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
父母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甚至动手打架,孩子会处在家庭破裂和被抛弃的恐惧之中,损害身心健康。
(3)避免语言暴力。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通过父母的态度和语言,来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感觉自己被爱着,他才会觉得自己是被这个家庭接纳的,在家里感到安心、自在。
如果家长经常用粗暴的言语批评、否定孩子,孩子就会内心不安,怀疑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好像被家庭排斥在外。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控制好情绪,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不要伤了孩子幼小、敏感的心。
比起物质多么丰富、活动多么精彩,一个平凡,但充满欢声笑语和温暖的家,更让孩子感到幸福。
02
给孩子充分的爱和陪伴
年轻时在小学工作,曾在儿童节收集孩子们的愿望。
我原以为会看到五花八门的心愿,比如去游乐园、买玩具、吃大餐等,令人惊讶的是,孩子们的愿望都非常统一: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一整天。
作为家长,可能想象不到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有多深,对陪伴的渴求有多强。
尤其是孩子0-6岁这段时间,对父母的依赖最强。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是其他事物无法替代的。
曾经,一个男孩和爸爸互动的小纸条感动了全网。
爸爸是高中班主任,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归,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于是,儿子把想跟爸爸说的话都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门口或茶几上,纸条上既有他的心里话,也有他想问的数学题。
爸爸看到,就会在纸条上写下回复,父子两人虽不能“朝夕相处”,却可以通过纸条来交流。
这种特殊的“陪伴”,让父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忙碌并不能成为父母缺席的理由。即便陪伴时间有限,只要用心,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
有句话说得好:童年得到的爱,是未来生活的光。
童年时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鼓励和支持,亲子之间温馨、愉快的相处时光,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能量,成为他一生的底气。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却经常以“爱”之名,包办、控制,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和期望,让孩子童年感到压抑和窒息。
因此,想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家长还需要学会正确爱孩子。
关于如何“爱”,鲁迅先生曾给出三个关键词,放到今天同样适用:
“第一,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第二,指导。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第三,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总结起来,家长要通过学习和反思,平衡好这三个方面: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感受和想法;
教给孩子道理和生活技能,帮助孩子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懂得放手,给孩子自主权和适当的自由空间。
这样的爱,才是孩子需要的。
03
让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
总有人认为今天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幸福。
然而,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化、低龄化了,孩子承受的各方面压力在增加,自然的天性——快乐却越来越少。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自由玩耍的机会和时间少了很多。
居住环境的变化,邻里之间没什么沟通交往,孩子缺少玩伴;上不完的培训班、学不完的知识,孩子放松玩耍的时间被挤压。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身体疲惫、心情压抑、求知欲望不强烈、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在《爱弥尔》一书中,教育家卢梭指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童年时期,自由自在地玩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调查研究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
充分的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大脑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和同龄人玩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玩耍中释放生命活力,还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有一个绘本叫《菲菲生气了》,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家里被姐姐夺走了玩具,她非常愤怒,愤怒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遏制。
她大吼,踢打,尖叫,最后跑出了家门,哭了一会,跑不动了。
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听了鸟叫。最后她爬上了一棵老榉树。她感觉到微风吹着头发,看着流水和浪花。
接着,作者写出了一句十分动人的话:“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自由、纯真的童年时期其实很短,家长一定不要让过多的认知活动占据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去亲近自然、多接触同龄孩子、为孩子设计有趣的玩耍活动。
童年允许孩子像个孩子那样自由生长,长大后他才能像个真正的成年人。
04

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耐心,情绪管理能力差,看到孩子磨蹭、不听话,就想发火,更是见不得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样子。
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家长的童年时期,自己在表达情绪时,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和理解,于是,当他们为人父母,也没有能力去承接孩子的情绪。
看着眼前这个哭闹的孩子,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在父母面前哭泣着,无助而恐惧的孩子。
这种模式代代相传,伤害也在亲子之间一代代延续。
每个孩子童年时期,都是充分依赖和信任父母的,他们会在父母面前没有顾及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难过了就哭、生气了就发脾气、开心了就笑。
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情绪和想法,他才有机会学习认识情绪、管理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做真实的自己。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时候,有些家长粗暴地制止孩子、否定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时候,家长批评孩子不听话,强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来。
不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孩子经常会感到内心压抑,感受不到快乐和希望。
自我表达受到限制的孩子,通常有两种表现:
一是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迁就他人,取悦他人,乖巧懂事,形成讨好型人格;
二是内心压抑了很多委屈和愤怒,经常用磨蹭、不配合、故意搞砸事情来消极抵抗。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在心底发酵,会在未来的某些时刻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
家长多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并尝试看到他们情绪背后的需求或动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改变不当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在安全和原则范围内,给孩子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和实践,即便犯错了、吃亏了也不要紧,他从中收获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
可以自由地表达自我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高。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独立人格,孩子也会尊重和信任父母,从而自觉地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愿家长可以做好这4点,给孩子一个充满爱、温暖与自由的童年,这会成为他一生的“避风港”和力量源泉。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