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听说你想修仙,那你一定做好了这一步......

《坐忘论》为众生明指大道,“先导人以敬信,使心不狂惑,次则令断其缘业,收心简事,体寂内明,故又次之以真观,中外无有,然后可以跻于泰定,气泰神定故曰得道。”信是得道的本根,敬是涵养功德的根蒂,正信的本根深厚,则所修的道得以成长,根蒂稳固,则所涵养的功德茂盛。通过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等次第,随后得与道合真。

得道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是一个原始要终的教法,我们在学习相关经文的时候应该以贯穿始终的视角来整体领会经文的教导,并以“恭寻经旨而与心法相应者”的原则来作为指导。

“若能以至为是者,可与不可俱是道;若以为非者,可与不可俱非道,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知中间,视缕推之,自得甚正,正之实性,与空合德,空故能生能灭,不生不灭。”

我们先来看敬信。因众生如此生成,所以也需这般复归。众生听闻坐忘的教法,能敬信这是修道的要诀,则能增长善根,超越对境所带来的有形有象,对希微之道能敬信,对超越形象之性能不惑,能敬信则有所归,能不惑则无所迷,通过本己的修持,达到“决定无疑”的明确,再勤而行之,则一定能与道合真。

虽然众生能通过种种演教获得对大道的敬信,能使善芽增长、道心开发,但仍有可能“事与愿违”,修道却违道、积德却失德。一般众生因业力与禀气的缘故,难免有所妄想,对世间形色器物有所执着导致心绪迷惘,对万事万物规律和实情的认知才开端,导致情识和思维的疏忽。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是很困难的,例如在人界众生的禀赋里,思维的相待性,即对象性,难免使我们陷入境与智的对待状态,但真道却是超越有形有色有味的;另一面,人的业力与这样的相待性思维禀赋结合,会产生对象化的欲求的可能,但真实本性是与世间能欲求的对象相隔的;人界众生在这样的处境里,或许很难对空寂玄妙、虚无微茫、超越形象的大道敬信和不迷惑。

若众生能在听闻坐忘之法时,如理作意,正信正解正行,通过自身的解行相应,确证此法的“决定无疑”的殊胜,勤加修行,如南华真人所言:“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则能下学上达,层层剥离,超越形象与智识,必然与道相合,达成坐忘教法的真实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里,修行者内不觉有同一性的身心,外不知有广阔的宇宙,内外相融,与道冥契合一,万般思虑都遣遗。

“《庄》云,同于大通。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怀宝求宝,其如之何?《经》云:信不足焉,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南华真经》教导众生要“同于大通”,形与智相融,内与外相冥,言简意赅,寓意深远。有妄惑的众生,虽然能听闻正法,但比一定能如理作意、正信正行,本具道性,内怀无价宝,却四处寻宝,若信道之心不足,则大概率随业力与禀赋而逝远,却没有敬信这样的转折点,所以难免有如此这般的妄惑。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