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格言联璧》:福分大的人,身上都有这三个特点

作者:子雅儒

来源:国学文化(ID: gxwh001)


有时候,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运气好、福分大,总是看到别人所享受到的成果。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有福分的人,在处事、做人、说话的时候,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面对的。


古代经典《格言联璧》便为我们讲述了越是有福分的人,越是懂得这三条处世准则: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说尽,势不可倚尽。


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具备这三点,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01

事不可做尽


在古人看来,为人、处事要留有余地,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生命状态。

 

《尚书·大禹谟》有言:“满招损,谦受益。”

 

事情切记做满,满了就会有所亏损,满了就会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留有余地,不仅是对人,也是为己。

 

据说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吹来一阵风,把蜡烛全部吹熄灭了。


在黑暗慌乱之中,有位大臣不小心拉住了楚庄王妃子的衣服。


妃子大怒,对楚庄王说道:“大王,刚才在黑暗之中,有人想趁机非礼我。


我已经把他的帽带扯了下来,请大王赶快命人点上蜡烛,将这个狂徒揪出来。”


楚庄王听后,摇摇头说道:“今天,是我赐他们饮酒的,即使是酒后失礼,也都是由我而起。”


于是,他对群臣下令:“今天我和大家一同饮酒,甚是开心。


请各位把自己的帽带扯下来,我们尽情畅饮,不醉不归。”


大臣们一听,就都把帽带扯掉了,然后点上蜡烛,继续喝酒,最后尽欢而散。


三年后,楚晋交战。


有一位大臣奋勇当先,冲锋陷阵,解救楚庄王于危难之中。


楚庄王甚是奇怪,就问这位大臣:“我的德行不高,又从来没有优待过你,你为什么要为我出生入死呢?”


大臣说:“三年前的夜宴上,那个酒醉失礼而被扯下帽带的人就是我。


可是,大王您却仁慈地隐藏了我的罪过,没有揭发我,更没有杀我。


您有恩于我,我又怎能不报呢?从那天开始,我就发誓,定要为您鞍前马后,肝脑涂地!”


于是,在“绝缨大臣”的带领下,楚国大败晋国,变成了强国。


楚庄王也因此一役,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世事翻腾似轮转,眼前吉凶未必真。

我们所面临的事情都是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处理事情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不把事情做绝、做尽。


战国时候,孙膑、庞涓本是同门手足。


庞涓下山时,鬼谷子叮嘱他,“路狭隘处,退一步与人行”,庞涓没有听从。


他嫉妒孙膑的才华,处处加害于他,把事情做得太绝,最后自己死在乱箭之下。

 

越王勾践被吴所败,沦为吴王马夫。


他没有投江自刎,而是隐忍潜伏,甘为人奴,为自己留下翻盘的余地。


于是演绎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人生传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菜根谭》中说:“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凡事不可尽,进退有余地,则必有所益。

对人留有了“余地”,也就是为己留下了“活”路,从而也为自己积累了日后意想不到的福分。



02

言不可说尽


 “话不可以说尽,说尽则人必易(易,生变也)。”这是宋代法演禅师的处世要诀。


季羡林曾经也讲:“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意在提醒我们:说话要有所保留,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


否则,不该说的说了,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了一个故事:


陈涉起义称王后,住在陈县。


一次,曾经和陈涉一起种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就想来拜访他。


他来到陈县,敲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


宫门令见他如此无礼,要把他抓起来。


他一再述说自己是陈涉的老朋友,宫门令遂没有为难他,但仍不肯为他通报。


等到陈王出门时,他就拦路喊着陈涉的名字,陈王听到后,高兴地召见了他,并同他乘辇车回宫。


来到宫中,他看到豪华的宫殿后,羡慕不已,情不自禁地说:“好漂亮!大王的宫殿真是高大深邃啊!”


他在宫中进进出出,越来越放肆,逢人就讲他跟陈王的一些旧事,将陈王的一些私事都抖了出来。


后来,有人就对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在宫里净胡说八道,有损您的威严。”


陈王听后,就把他杀死了,这便是信口胡说,招来的无妄之灾。


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胡说。


说话时要留有余地,让人家有台阶下,维持人家的颜面,这便是厚道,厚道的人会有厚福。


曾国藩就说过:“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尽量不要说斩钉截铁的话,避免把话说死,陷入尴尬的处境。


《郑伯克段于鄢》就诠释了这个道理:


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


姜氏在生庄公时难产,受到了惊吓。


因此,姜氏讨厌庄公,而对共叔段宠爱有加,还要郑武公立共叔段为继承人。


后来,姜氏没能如愿。


庄公继位后,杀死了弟弟共叔段,将姜氏迁走,还发下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终究是亲情难舍,庄公不久就后悔了,日夜思念着母亲。


但自己身为一国之主,说出去的话,又岂能食言,于是,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后来,还是颖考叔献计:挖地及泉。


母子二人这才在隧道中相见,尽释前嫌。


话不轻易说,更不能说尽。


懂得“话留三分”,才能够随机应变,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才能从容应对一切。

不把话说尽,不仅是一种稳妥,一种处世智慧,更是为自身存养了福气。



03

势不可倚尽


势不可以使尽,使尽则祸必至。


很多时候,过度倚靠权势,很容易滋生出“骄奢淫逸”、“得意忘形”的心性。


绍圣元年,章惇拜相,对元佑大臣疯狂报复,苏辙被贬雷州。


雷州知县帮苏辙租了一处官舍,海康县令也派人对官舍加以修葺。


章惇听到消息,命人把苏辙驱逐出来,不许他住在官舍。


苏辙无奈,只得租住民房。


谁知,章惇又污蔑他强占民房,命令地方官严加审查。


直到苏辙拿出租住契约,证明是租住的,他才肯罢休。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没过几年,章惇也被贬谪到雷州。


这次,轮到他租房子了。


众人可不答应了,说:“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权势使尽,灾祸将至。章惇这次也吃到了苦头。


有人认为权势在握,吆三喝四,是人生最得意之事;更有些人,乘势而起,争一时龙凤。


殊不知,权势用尽,灾祸也就来了。


正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悔莫及。


当勾践灭吴称霸时,其手下最大功臣范蠡被封上将军。


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遂抛弃名利权势,泛舟而去,一去不返。


范蠡在走之前,还劝诫过文种,“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无奈,文种没有听从,不久被赐死。


人无千载好,花无百日红。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倚靠的势力、背景,或大或小。


但不论关系亲疏、势力大小,都不可过分依傍,应当懂得节制的道理,忘乎所以终会自灭。

 

故要谨记:福要常自惜,势要常自恭。人生骄与奢,有始多无终。




事不做尽,势不倚尽,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至于日后把自己逼向绝境;

 

话不说尽,是给自己一个可以反转的机会,一个可以灵活应对的余地,不至于日后落个自取其辱的地步。

 

所以说,为人处世皆应当留有余地,这样的人才能为日后存养福气。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